“心理互助视角下大学生社区阳光驿站建设初探”项目团队,依托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,积极调市场需求,寻求创业方案,克服创业困难,寻找最佳路径。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,项目组成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,优化项目内容和创业角度,取得了成功的宝贵经验。该项目组由教育科学学院刘露、冯思佳,建筑工程学院王硕、孙雨城,旅游学院祖银洁,信息工程学院苏辉,外国语学院程晓薇,化学化工学院程照开等先后八名学生共同参与,指导老师为杨潇、费孝东老师。
根据项目计划书的安排,项目组成员查阅有关文献,搜集国内外关于心理互助、大学生社区、个体心理咨询、休闲旅游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面的资料,对其进行分析研究,为下一步调查研究做了充分准备。随后项目组分别从寻找合适的位置、寻求专职心理咨询师帮助、组织心理健康活动、网页和微信公众号宣传等多个方面实现项目组的创业计划;积极前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、学校食堂内知名品牌咖啡店等地方进行实地调研工作,将心理咨询、朋辈互助、心理社区,休闲旅游等多个因素结合起来,探索如何开展大学生社区“阳光驿站”建设项目,形成相关调研报告,创业计划书,项目总结等,积极推进各类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,创新个体心理咨询形式,促进心理互助实施,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,实现健康发展的新目标,并以此为契机,将团队创业计划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,努力助推“一站式”社区建设。
通过大创项目的实施,项目组成员将教育学、心理学、旅游学、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,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融汇贯通,具体实践了从创业想法到创业过程的逐步推进,获取了大量关于学生社区建设的宝贵经验,对心理互助视角下的阳光驿站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培养了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。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,项目组同学们对课堂所学知识能很好的加以运用,对创新创业方法灵活掌握,对考察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思考与解决,在实践中提出了新思路,形成了新成果,为充分发挥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做出了积极贡献,把论文写在了祖国需要的大地上。
(撰稿:教科院冯思佳、杨潇、费孝东;摄影:建工院王硕;审核:教科院朱蕾晔)